评论:

  • 子桀 0小时前 :

    It's always happening.

  • 岚珊 7小时前 :

    因为疫情察觉病情,却做不到共情。因为离职想起离婚,却忘不掉离人。大楼外的蓝色防水布,挡得住雨水,挡不住眼泪。牛排馆的超豪华音响,听得见优雅,听不见忧伤。火灾和水淹一同降临,似乎过去和现在总是水火不容。父爱和母爱一并消失,仿佛爱情和婚姻永远无法共存。表面平静的人,却在瀑布的重压下求生。对比《阳光普照》,钟孟宏做了减法,但收效甚微,正片的力道甚至不如预告片的一半。以疫情为切入点,划破中产婚姻的防水布,捉出一条奄奄一息的蛇:“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你们的烂婚姻?为什么是我?!”随着女儿的一声声质问,父亲蜷缩在画右的角落里,像一只不敢大声鸣叫的蝉。用空间与色彩承接人物情绪的呈现与交替,再将母女的主观体验做一个置换,这些都是非常笨拙的东西,而且零散。瀑布的轰鸣声只存在于贾静雯呆滞的脸上,和观众之间隔着群山。

  • 文嘉 0小时前 :

    自始至终镜头面对女主,写实到令人害怕,每一周的煎熬,堵上性命的流产,一路孤单的少女,的确是正发生。

  • 仲小凝 0小时前 :

    上一部这种题材,这么深刻的电影还是四月三周两天

  • 宣博丽 3小时前 :

    04/23 SFFilm 女主试图堕胎的过程简直触目惊心 虽然是60年代法国发生的事 可能又在德州之类的地方重新上演 it’s happening again and again

  • 井振凯 3小时前 :

    太细腻的三场堕胎镜头让人对那个时期的女性感到深深地抱歉和同情,女主的表现力也让人共情和揪心。电影通过女主和父母之间互动的前后对比,和课堂老师互动的前后对比,将一个怀孕女学生的心理转变描绘成了一张全景图。还好,最终,在医院医生的那一句“Miscarriage”中,观众的心也释然了。

  • 伦笑槐 2小时前 :

    20220402 这部电影给人最大的震撼在于,60年代的法国和世界或许远不如今日人想象得那么激进,而是充满了残忍的保守,在那里堕胎等于犯法。和《钛》对看比较有趣,今日关于激进政治的想象只能坐落在性别上,而关于性别的言说又进一步精细化,坐落在女性的身体-生育上,而对于生育过程的展示,才能最直观地抵达这种痛苦和压迫。

  • 戏冬易 6小时前 :

    拥有子宫的女性同时拥有了幸福与痛苦,而这份痛苦本身就是灾难……

  • 仲孙璇珠 1小时前 :

    前半段真该拉去反矫组批一下,不过结尾我挺喜欢的。(菜头好帅,女主是照着文淇找的)

  • 初静 0小时前 :

    要获得对身体的掌控权和绝对不止一种的人生选择。

  • 堵云逸 7小时前 :

    小静,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一件事

  • 容令美 8小时前 :

    无疑比蒙吉要差,除了直观的身体疼痛之外还剩下什么呢

  • 微生永年 6小时前 :

    就像阳光无法普照每片大地,而瀑布之水无法洗涤每个心灵。真正意义上一部把后疫时代拍进电影的华语片,从事情发生的突然,母亲的精神世界溃烂,再到如同日式鸡汤片的心灵治愈,她的世界崩塌了一次,当一切都最好的时候,何其残忍再崩塌一次。后疫时代女性的精神状况都在贾静雯身上找得到,她的表演好到不像话,之于《智齿》的刘雅瑟,之于《我的姐姐》张子枫,再之于《兰心大剧院》巩俐,崩塌而自救,耳边传来的轰隆声,泛滥河水将你我冲倒。

  • 卫秕赤 8小时前 :

    从标题命名、视听风格到剧作刻画,一场全方位的胜利

  • 始诗柳 4小时前 :

    从电影院出来两腿发软 头晕目眩 即使看过书知道故事发展的每一步也还是不断的被一种疼痛感shock到 其实导演没有真的选择让人看到血腥的细节而是通过演员极为精彩的演出把所有的痛感传达到淋漓尽致 很喜欢书能做到同样喜欢电影 觉得是很成功的改编 尤其是书这么难改的前提下 电影中没有阐述的“happening”的来由期待也很喜欢 Mon double voeu: que l'evenement devienne ecrit. Et que l'ecrit soit evenement.

  • 卫凡月 3小时前 :

    应该是借鉴了索尔之子,但焦点之外内容贫瘠。我想这就是佳作和432的差距吧。

  • 卷乐然 6小时前 :

    013921 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全裸 女配全裸

  • 仝曼丽 3小时前 :

    对峙、脆弱之下需要的倚靠、盼望的理解、魔怔与控制,亲情关系的百般滋味尽收其中。在这特殊时刻,拷问它是否也如世间其它人际关系接近崩裂。有那种像《利器》、《恶行》带来的如芒在背,也不乏刘冠廷的彩蛋所带来的会心一笑(:以及,事业批贾静雯真的太迷人了。想说它是疫情命题之下最细腻温柔的电影,但依然需要时间和观点来检验(这里指的是…(恶趣味)部分)。

  • 妮梅 3小时前 :

    这才是真正的“怀揣子宫,生而有罪”。我不知道这是60年代的法国,还以为这就是在某国欧洲国家现在还在发生的事。连高度民主的欧洲国家都曾经发生过这种事,再结合我们以前的计划生育到现在的鼓励三胎,到底为什么女性不能决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这么多社会力量都要对子宫这个地方指手画脚。电影中的男性简直是废的,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情,在男性这边却完全的事不关己,想想真是可怕。电影有两处表现的疼痛感让我完全不敢直视,一处是女主自己拿着利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另一处是地下医生拿着工具一样一样的塞进去。太可怕了!

  • 卫云波 4小时前 :

    近些年的颁奖季,关乎堕胎和生育的女性议题一直为评委会所青睐,无论是是《从前,有时,很少》到《女人的碎片》《钛》再到如今的这部作品,世界好像始终在找出女性生育权利或者说是自主力量的异同,以女性之痛刻意放大细节加强痛感,以4:3的画幅使观众视觉限制在这些并不高明的痛感表达之中,如果说真的利用痛感的共情来表现前卫的拍摄手法,那生育或者堕胎时进行的手段手法完全可以按照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相比于其他同类题材,营造痛感,刻意制造的性别对立,以及无处安放的躁动才是具有其独特性的地方,记录某一时段的性别权利的不公标准,影像化并以加缪和萨特的哲学思想包装也许值得参考,但从思辨性上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真的想要引起共情,或者说是另一维度的思考,不如给他们看一部实实在在的生育/堕胎纪录片,那才是真正的正发生…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